来源:bevictor伟德官网
王薇 发布日期 :2024-04-10 最后更新 :2024-04-10 浏览次数:
食品用菌种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战略性生物资源之一,食品用菌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推动食品科学与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居民生命健康,提升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具有悠久的传统发酵食品的饮食文化,同时气候环境多样,微生物资源丰富,但与国外相比,我国食品用菌种的管理及产业化应用有待加强。”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伟德bv国际体育校长陈卫和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孙志宏围绕如何提升食品用菌种科学管理水平共同建议,要科学界定传统发酵食品生产加工用菌种,建立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生产加工用菌种名单,并实施动态化管理;统筹顶层设计,建立与食品用菌种相配套的菌种实体保藏库及基因数据库;加强新技术研究储备,提升新技术在食品用菌种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实践。
两位代表委员坦言,我国食品用菌种的管理及产业化面临诸多问题。一是传统发酵食品生产加工用菌种界定模糊,缺乏分类地位及明晰的菌种名单。我国传统发酵食品食用历史悠久,是食品用菌种的重要来源,在我国《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以下简称《名单》)注解中明确“传统上用于食品生产加工的菌种允许继续使用”,为传统发酵食品用菌种在生产实践中使用提供了依据,但如何科学界定传统发酵食品生产加工用菌种比较模糊,缺乏相应菌种名单,给产业实际生产及政府监管造成困扰,不利于我国传统发酵食品行业的创新发展。
二是我国缺乏与食品用菌种相配套的菌种实物保藏库及基因数据库。近年来,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发布了支持微生物组研究的国家重大计划,不断强化微生物实体库及大数据建设。当前我国发布的《名单》已有40个菌种/亚种,但尚未构建与食品用菌种科学监管相配套的菌种实物保藏库及基因数据库,不利于我国食品用菌种的科学管理。
三是新技术在食品用菌种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不足。尽管全球不同国家对食品用菌种的管理体系框架各具特色,但菌种安全性管理的重点和评估审查原则基本一致。随着以全基因组测序(WGS)、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食品用菌种安全性评估的广泛应用,当前采用现代管理框架的国家更多以WGS等新技术来获取菌种相关的安全信息,以减少对传统动物试验的依赖。
如何破解以上问题,两位代表委员建议,一是科学界定传统发酵食品生产加工用菌种,建立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生产加工用菌种名单并实施动态化管理。国家卫生健康委加强传统发酵食品生产加工用菌种挖掘和研究,建立传统发酵食品生产加工用菌种名单或科学界定传统发酵食品生产加工用菌种,更好地促进多元化食品用菌种在食品工业中的创新应用。二是统筹顶层设计,建立与食品用菌种相配套的菌种实体保藏库及基因数据库。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以《名单》为抓手,逐步将食品用菌种实体及基因数据纳入保藏库及数据库,并充分挖掘菌种的基因数据信息,支持建设食品用菌种的资源库平台,更好地服务于菌种在食品中的科学使用与市场监管。三是加强新技术研究储备,提升新技术在食品用菌种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实践。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加强新技术研究储备并实现与国际协调一致,逐步优化菌种安全性评价流程,加大在相关领域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科研平台的支持力度,加强新技术在食品用菌种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不断提升食品用菌种的科学管理水平。
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报网
原文链接:https://www.cnfood.cn/article?id=1764831429492178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