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2月13日公布,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14130亿斤,比上年增加222亿斤,连续10年稳定在13000亿斤以上,首次突破14000亿斤。
粮食增产的背后,各类科技减损手段在发力。据统计,我国粮食全链条损失率达8%。其中,生产和收获环节约占整体粮食损失和浪费的27%,储存和运输环节约占33%,加工和包装环节约占9%,消费环节约占31%。粮食从地头走向餐桌,需要经历“产运储加消”等环节,如何降低产后“跑冒滴漏”,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探访江苏多个农科院所,了解粮食产后减损的科技支撑。
收获——
萝卜联合收获机收净率达97%
挖掘铲将萝卜松土、扶缨器捋直萝卜缨、夹拔带拔出萝卜、切割器斩断萝卜缨、萝卜落入传送带后被传送至收集箱……眼下,正值萝卜采收季。在南京市六合区竹镇蔬菜种植基地里,一垄垄萝卜就这样被整齐划一地连根拔起,轻松完成了“采收之旅”。
“收获是萝卜类蔬菜生产的重要环节,用工量占生产全过程的1/3以上,作业成本占总成本的50%以上。”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成果转化处处长、西南丘陵山区农机与电动装备团队负责人胡良龙介绍,萝卜作为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其种植区域广、土壤多样、品种繁杂,实现机械化收获难度大,而采用传统方式往往效率低。
如何在采收这一关做到低减损?机械化收获技术装备是关键。胡良龙和团队自主研发系列萝卜类联合收获机,攻克了萝卜收获振动减阻挖掘、螺旋锥辊分扶缨、立式直角夹持输送、自动对齐高效切缨等关键技术,实现了胡萝卜从采收、清选、运输各环节的智能化作业。“萝卜联合收获机收净率达到了97%,每小时能收获2亩,相当于以往三十多名工人一天的采收量,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收获损失和人工成本。”胡良龙介绍,萝卜类联合收获机为适应我国的种植模式而设计,能够适应萝卜类蔬菜多土壤、多品种、多垄距种植。
针对稻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的谷物类收获机械也在升级。在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的试验基地,水稻人工收获机、玉米联合收割机、大豆联合收割机一字排开,它们刚从农田回归到所里,正在进行新一轮优化升级。
“通过优化割台参数、脱粒滚筒参数以及清洗筛子参数,经过优化后的机型能够降低3%~5%的损失率。”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农机化发展与智能信息中心主任金诚谦告诉记者,装备团队还创新研发出在线损失率检测装置。这个装置可以装在谷物联合收割机后面,让农机手在收获过程中实时知道当前的损失率趋势。“如果看到损失率上升,农机手就可以调整割台高度、脱粒滚筒转速等参数,以降低损失。”金诚谦解释说,目前带在线损失率检测装置的农机已在我省苏州昆山陆家镇等地进行了应用,效果显著。
储运——
低温等离子体消杀打造霉变“克星”
“绿色储粮一直是粮食储藏追求的理想状态。”前不久,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副司长彭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粮食在储存过程中易受自身生理活性、保管条件、储粮作业等影响,发生数量、质量变化,如果保管不当,可能会发生降等、霉变、虫害等情况。
当前,秋收水稻已经入库,粮食也到了储藏环节。“传统储藏方式中的粮食损耗也很大,我们针对该环节研发了节能降耗的快速烘干技术,并研发了专用的水分传感器,能够快速检测烘干环节的水分变化。”江苏省农科院粮经作物加工团队负责人李春阳研究员告诉记者,团队还开发了一种低温等离子体消杀技术。作为国家水稻产业基金项目中的关键技术,它用于粮食的消杀,对粮食品质没有影响。“以前常用硫化铝熏蒸法来杀虫和霉菌,但这种方法会产生一些残留,对人体有一定影响。而低温等离子体消杀技术则更加安全。”李春阳表示。
在南京浦口的星甸粮库,打开粮仓的仓门,看似平整的粮堆下,实则大有玄机,上百个温度传感器深埋其中。粮库负责人介绍,电子测温电缆线分层、分点埋入粮堆,温度感应器精准采集实时温度数据。管理人员通过手机和电脑,就可以随时了解仓内不同区块的粮食温度。
在智慧粮库移动应用管理系统上,不仅可以查看粮食温度,面对异常粮温现象,管理人员还可以快速进行远程处置。除了智能测温设备,星甸粮库还安装了60多个防爆防熏蒸高清摄像头,实现了库区与仓内全天候、无死角视频监控,增强了安全防范能力。
小麦赤霉病不仅会造成小麦严重产量损失、品质降低,还会产生多种毒素污染,威胁人民身体健康。在小麦入库环节,江苏省农科院研发的分辨荧光快检仪器当好“门神”,杜绝有毒素的病籽粒入库造成霉变损失。“荧光快检技术可确保入库小麦毒素污染水平控制在国家限量值范围内。”江苏省农科院质量安全所副所长徐剑宏研究员表示,团队还通过温湿度、CO2等仓储环境因子的实时监测,结合关键环境因子控释型智能霉变控制产品,实现仓储小麦霉变劣变的精准监测预警和高效防控。
加工——
细微处精处理 “废弃物”身价翻倍
从金灿灿的稻谷变成香喷喷的大米饭,稻谷进行了一遍遍“瘦身”的过程。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稻米加工所产生的4000万吨稻壳、1400多万吨米糠等有价值的副产品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好稻壳、米糠,不仅可以转化为新的、有用的功能材料,还能够增加经济价值,还有助于降低废弃物处理成本。
在稻米中,7%重量的米糠却含有70%的米粒营养。多年来,bevictor伟德官网教授、粮食发酵与食品生物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莉团队正致力于让在加工过程中被抛弃的米糠发挥更多价值。“我们将米糠的糊粉层、膳食纤维、蛋白质梯次化全利用,做成不同的产品。比如,我们把糊粉层的一些物质加工成富含膳食纤维的食品,人们食用后可以提升饱腹感,这就深受减肥人群的喜爱。”
除了米糠外,稻壳也可以发挥更多作用。稻壳属于木质纤维素材料,是很好的制备多孔炭的原料。走进bevictor伟德官网陈正行教授的实验室,记者看到,一堆堆稻壳已经脱离了原本的模样,即将成为全新的吸附材料。“经历过预炭化、碱活化、真空烧结后,稻壳已经成为既经济又环保的高效吸附材料。与煤焦活性炭相比,这种吸附材料不含重金属元素,因而能够大量应用于食品行业;与木材制作的活性炭相比,它得率高、成本低、更加节能环保。” 陈正行介绍,现在,我们希望通过进一步研究,为食品加工过程中脱除黄曲霉毒素提供技术原型与材料。
走进伟德bv国际体育的产学研合作单位无锡金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记者看到,稻米加工中剩下的碎米经过深加工后,又变成了新产品——大米蛋白质和大米小分子肽。当前,该企业已经成为食品级大米蛋白粉全球供应商之一,产品得到欧美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客户的广泛认可。
无锡金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给媒体算过这样一笔账,1吨米可以产生10%的碎米。如果在治理过程中按75%的处理就有碎米原料1.5亿吨。按照8%的样本计算,即把问题的蛋白质源去掉,还有1200万吨的原料。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在他看来,瞄准更多“细微处”的深加工,让“废料”变成宝贝,未来产业将是一片蓝海。
本文来源于:交汇点新闻
原文链接:https://jhd.xhby.net/share-webui/detail/s6761584ee4b03da919f55c52